《称象》教案

时间:2025-01-26 12:24:09
《称象》教案

《称象》教案

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,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,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。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?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《称象》教案,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。

《称象》教案1

【教学目标】

1、理解课文内容,能说出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陬。教育学生学习曹冲,平时要多观察,遇事要开动脑筋想办法。

2、正确、流利地朗读课文。

3、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。

【教学重点】

理解课文第四段。

【教学过程】

一、利用生活现象,巧妙引出课题

板书:象(学生边随师板书边感受象的结构)同学们,你们见过象这种动物吗?谁来描述一下?课件出示大象图,引导学生按顺序观察动物,并用上比喻这种修辞手法。如:象又高又大,它的大耳朵象两把大扇子,两根牙齿尖尖的,一条鼻子长长的,身子象一堵墙,腿象四根大柱子,尾巴象一条绳子。

板书:称,提问:你看到过别人称东西吗? 人们用秤称一些东西,想知道那件东西的什么?(对,那东西有多重。)可是,你见过别人称大象吗?看到这个题目,你的小脑瓜里一定冒出了几个小问号吧?

预设:

生:象这么大,该怎么称呢?

生:谁想称象?

生:为什么要称象?

二、初读课文,了解故事梗概

1、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由读课文,注意里面的生字新词。

2、课件出示字词、句子。

3、分段读课文。

(1)第一自然段:古时候有个大官,叫曹操。一天,人家给他送来一头 大象,他非常高兴,就带着儿子和官员们一同去看大象。

古时候是什么时候?(三国时)

为什么特别高兴?(因为北方很少看到大象,大象都生活在长江以南。)

引导学生带着高兴的心情去读。

(2)第二自然段:引导学生比较

象这么大,有多重呢?

象这么大,究竟有多重呢?

体会有什么不同?一、语气不同,第二句比第一句要重一些。二、第二句比第一句感情更强烈。体会当时官员们非常想知道大象重量的心情。

(3)按顺序读文三、四、五自然段。

(4)提问:为什么要称象呢?(大家都想知道象有多重)那课文中讲了几种称象的方法呢?请同学们默读课文,用“ ”画出来。

三、比较方法,深层阅读。

1、学生汇报谁用了什么办法称象?(官员们和曹冲)教师随即板书。

官员们 造大称

宰大象

曹冲 赶象上船 沿水画线

赶象下船 装石到线

称出石重

2、先分组讨论,再指名回答:

官员们想出了两种办法,第一种是造一个特大的秤,第二种是把大象宰了,割成一块一块的来称。

这两种办法行的通吗?

曹操对这两种办法满意吗?从哪可看出来?

比较:曹操听了摇头。

曹操听了直摇头。

指名读这两句话。提问:这两句话表示的意思一样吗?

直:一个劲儿地,连续不断。句中加上“直”以后,表示的程度就不一样了,语气和语意更重了。表示曹操非常不满意。

3、分角色读第三段,再次体会。

4、曹冲的办法行吗?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?

一、曹操微笑着点了点头。(板书:微笑点头)

二、照曹冲的办法去做,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。

让学生用“果然”说话。

四、精读第四段,突破全文的重难点

1、可见这办法不行,那曹冲的办法又是什么呢?在哪一段找到的?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。

2、曹冲的办法是用几句话说清楚的? 我请四名同学来分别来读这四句。其他同学一边听,一边想,在这个办法中有什么地方不明白的地方,可以大胆地提出来。

3、同学们刚才提出了好多不懂的问题,下面,我们就按照这四句话的顺序,一个一个来分析。

在第一句中,有同学们提出“把大象赶上岸后,为什么要‘沿着水面’画一条线呢?”什么是“沿着水面”呀?“沿着”就是靠着水面、挨着水面、贴着水面,既不高也不低,画一条线,这就叫“沿着水面”画一条线。

那为什么要画这条线呢?很明显是为第二步船上装石头做准备的。这条线就像秤上的刻度、秤星,表示大象就有这么重。

在看第二句,为什么往船上装石头要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呢?“止”是什么意思?止是指“停”的意思。为什么船沉到线就停了,不能再装石头了呢?再装会怎么样?同学们四人一组讨论讨论。

出示字片比较:

船上装石头,船身超过那条线。这时,石头重量和大象相比,怎么样了?(说明石头比大象重了)

船上装石头,船身没有下沉到那条线,这时,石头重量和大象相比,又怎么样?(说明石头比大象轻了)

因此,只有当船上装石头,船身下沉到正好到那条线,这时石头的重量才会与大象相等。

第三句,称石头的重量。

第四句,把石头的重量加起来,就是大象的重量。

4、曹冲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很有条理地说出了称象的过程,同学们再把这段读一遍,学生演示实验。

五、总结全文

1、曹冲想出这种办法时才几岁?(七岁)

课件:曹操的儿子曹冲七岁。

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。

读一读,体会有什么不同。你想对曹冲说些什么?从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?

2、到最后你知道大象有多重了吗?(没有)看课后有关大象重量的知识,体会曹冲称象的办法好是好,可就是士兵们搬着石头跑上跑下,累得满头大汗,才得出了大象的重量。还有没有更好的称象办法?

提示:什么办法最不费劲,只发布命令就能完成?

六、课后作业

作业超市:

1、同学们,你们愿意把曹冲的.故事讲给家长听吗?

2、仿照曹冲称象的方法做一做小实验,把实验过程写在日记本上。

教学反思

一、 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

今天的语文课上的是《称象》。课前我已经布置学生预习,自己反复钻研教材,了解教学要求,并认真设计教案,思索如何通过“放手”,让学生自主、合作、探究地来完成这一课的学习。

上课一开始,我就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启发:“孩子们,你们都见过大象吗?大象的模样是什么样的?”同学们乐开了花,纷纷举手,有的说在动物园看过,大象的鼻子喷的水可高了,有的说,从电视《动物世界》看过,大象还可以替它的主人复仇。刘湛站起来说:“原来我读过《盲人摸象》的故事,里面是这样描写大象的,‘大象的身子像一堵墙,大象的腿像四根柱子,大象的耳朵像两把扇子,大象的尾 ……此处隐藏23246个字……束部分。

老师:曹冲是一个不但聪明而且爱动脑筋的孩子,你们也是一样,老师在科学区位小朋友准备了沉浮的有关材料,请小朋友在区角活动时亲自试试,看看你们这些小曹冲是不是真的学会了这个方法,好吗?

反思:在这节教育活动中,教师的目标把握很容易偏离到科学领域,如何把握好科学活动和语言活动的重点是在目标的定位上。我在这节课中注意到了这一点,目标把握还可以,可是讲故事的时候最好是教师讲,不能只用课件,才能充分吸引幼儿的注意力,激发幼儿的兴趣。

《称象》教案15

师:同学们,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 21课 《称象》(板书课题),注意“称”字读一声。大家一起读课题。

生:(齐读) 称象。

师:请同学们打开书。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第1、2自然段段,今天我们学习第3、4、5自然段。

一、学生朗读全文

二、讲读第3自然段。

学习了课文的第1、2自然段后,谁来说说人家送曹操一头怎样的象?

师:是啊!这头大象真大,曹操非常想知道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?官员们想出了那些称象的办法?曹操是怎么反映的?

1、自由轻声读第3自然段,说说读懂了什么?

2、官员们说出了两种称象的办法。你认为行不行?为什么?先在小组内讨论,然后在班上交流。

方法一:砍一棵大树做秤杆,早一杆大秤。(不好:没人提得起这杆秤。)

方法二:把大象宰了,割成一块块的再称。(不好:大象会死,很可惜。)

板书: 曹操

官员们:造大称 宰象 直摇头

3、读最后一句话,理解“直摇头”的意思。

出示句子:(“直摇头”的意思是不住地摇头,表明曹操对于官员们提出的称象办法持坚决反对的态度。)

4、再读一读,体会曹操的态度。

三、讲读第4自然段。

1、自由读第4自然段,想:曹冲一共说了几句话?

2、 开火车一人读一句。思:曹冲说的五句话里,哪几句是写他说的称象的过程?

3、出示第4自然段(划出),齐读2——4句

4、师:曹冲的5句话,可分三个层次:

第一层是曹冲说的第1句:告诉我们他想出了称象的办法。

第二层就是第2、3、4句:告诉我们曹冲说的称象的过程。

第三层是曹冲说的第5句话:告诉我们曹冲的办法产生的结果。

5、曹冲说这话的.时候是怎么说的?他说就行了,为什么要站出来说?比较“曹操的儿子曹冲7岁”和“曹操的儿子曹冲才7岁”。体会“才7岁”,说明曹冲的年龄很小。

6、重点学习第二层。

(1) 默读,思:曹冲说的称象的办法,先做什么,再做什么,然后做什么?(引读:学生用课文里的句子回答)

(2)画出曹冲说的称象的过程中表示动作的词语。(交流——齐读)

(3)教师根据学生说的内容用实验演示称象过程:

第一步:把演示用的“船”放在装水的大玻璃缸里,再把“大象”赶上“船”,“船身”下沉,沿水面在“船舷”上画一条线。

第二步:把“象”赶出,往“船”上装演示用的石子,装到“船”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。通过演示帮助学生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及“下沉”、“沿着水面”、“船舷”、“为止”等词语的意思。

第三步:称一称“船”上的石头。着重理解石头可以一部分一部分地称。

第四步:知道石头有多重,就知道“大象”有多重。着重理解知道石头的总重量就等于知道了“大象”的重量。因为石头和“大象”使船下沉的程度是一样的。 以小组为单位边说边演示称象过程。观看电脑演示。

(4) 出示四个小问题,想一想曹冲当时:

①为什么把大象赶上船后,要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?

②为什么要到等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,再称船上的石头?

③为什么石头一共有多重,大象就有多重?

④为什么要往船上放石头,而不放别的?

(5)讨论:曹冲说的以船代秤的方法比官员们说的方法哪个好?为什么?说说曹冲称象的办法好在哪里。(可以称出大象的重量,又不杀大象。)

(6)由此可以看出曹冲是怎样的孩子?(聪明,爱动脑筋)

(7)刚才我们所说的都是曹冲称象中的问题,让我们把曹冲说的方法再读一读。读的时候要读出曹冲聪明、爱动脑筋,把有志不在年高的志气读出来。

四、讲读第5自然段

1、齐读第5自然段,思考:用曹冲想出的办法称象,结果怎样?哪个词告诉我们?(果然)

“果然”说明结果和预想的一样,称出了大象的重量。

2、“曹操微笑着点点头”,说明什么?(对这个办法很满意。)

3、讨论:曹冲是怎样想出称象的办法的?想一想。

(1)曹冲听了官员们议论造大秤的办法,想到了什么?(曹冲想:大秤没有人能提得起来,船却能装很重的东西,可以用船做秤。)

(2)曹冲听了官员们讨论宰大象称象块的办法后又可能想到了什么?(用石头代替象块,称出石头的重量就可知道象的重量。)

4、你向曹冲学习什么?启发学生从两方面思考:

(1)学习曹冲用心听别人的议论,积极动脑筋想办法。

(2)学习曹冲善于观察。

五、扩展学习

1、鼓励学生创新,启发学和动脑子想一想:曹冲的办法在当时的情况下是很好的,你还有什么比曹冲更好的办法?请你大胆地说一说。

2、动脑筋思考,随着时代的进步,能不能想想办法简便快捷的称出大象的重量。

3、回答后把《称象》的故事讲给家人听。

六、随堂练习

1、用下面的词语练习造句。

议论: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果然: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先……然后……: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有的……有的……也有的……: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2、读一读,说说每组两个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。

(1)曹操听了摇头。

曹操听了直摇头。(“直”,说明曹操对官员们的想法非常不同意。)

(2)曹操的儿子7岁。

曹操的儿子才7岁。(“才”,说明曹冲刚刚7岁,强调年纪很小。)

(3)大象有多重呢?

大象到底有多重呢?(“到底”,说明大家都很想知道大象的重量。)

3、按曹冲称象的方法的先后顺序标序号。

( )赶象上岸 ( )称石重量 ( )船舷画线 ( )赶象上船 ( )船上装石

七、板书设计

板书:

11 称象

曹操

官员们:造大秤 宰象 直摇头

曹冲 :以船代秤 以石代象 点头微笑

《《称象》教案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