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年级数学下教学设计

时间:2024-10-25 15:27:24
六年级数学下教学设计

六年级数学下教学设计

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,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,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,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。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?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六年级数学下教学设计,仅供参考,欢迎大家阅读。

六年级数学下教学设计1

教学目标:

1、通过动手操作实验,推导出圆锥体体积的计算公式。

2、理解并掌握体积公式,能运用公式求圆锥的体积,并会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。

3、通过学生动脑、动手,培养学生的观察、分析的综合能力。

教具准备: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5套,大小不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5套、水槽5个,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。

教学过程设计:

一、复习旧知,做好铺垫。

1、认识圆柱(课件演示),并说出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?(屏幕出示:圆柱体的体积=底面积×高)

2、口算下列圆柱的体积。

(1)底面积是5平方厘米,高6厘米,体积=?

(2)底面半径是2分米,高10分米,体积=?

(3)底面直径是6分米,高10分米,体积=?

3、认识圆锥(课件演示),并说出有什么特征?

二、沟通知识、探索新知。

教师导入:同学们,我们已经认识了圆锥,掌握了它的特征,但是,对于圆锥的学习我们不能只停留在认识上,有关圆锥的知识还有很多有待于我们去学习、去探究。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“圆锥的体积”。(板书课题)

1、探讨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。

教师:怎样推导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呢?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,请同学们先想一想,我们是怎样知道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?

学生回答,教师板书:

圆柱------(转化)------长方体

圆柱体积计算公式--------(推导)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

教师:借鉴这种方法,为了我们研究圆锥体体积的方便,每个组都准备了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。你们小组比比看,这两个形体有什么相同的地方?学生操作比较后,再用课件演示。

(1)提问学生:你发现到什么?(圆柱和圆锥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?)

(学生得出:底面积相等,高也相等。)

教师:底面积相等,高也相等,用数学语言说就叫“等底等高”。

(板书:等底等高)

(2)为什么?既然这两个形体是等底等高的,那么我们就跟求圆柱体体积一样,就用“底面积×高”来求圆锥体体积行不行?

(不行,因为圆锥体的体积小)

教师:(把圆锥体套在透明的圆柱体里)是啊,圆锥体的体积小,那你估计一下这两个形体的体积大小有什么样的倍数关系?(指名发言)

用水和圆柱体、圆锥体做实验。怎样做这个实验由小组同学自己商量,但最后要向同学们汇报,你们组做实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在体积大小上有什么样的倍数关系。

(3)学生分组做实验,并借助课件演示。

(教师深入小组中了解活动情况,对个别小组予以适当的帮助。)

a、谁来汇报一下,你们组是怎样做实验的?

b、你们做实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在体积大小上发现有什么倍数关系?

(学生发言:圆柱体的体积是圆锥体体积的3倍)

教师:同学们得出这个结论非常重要,其他组也是这样的吗?

学生回答后,教师用教学课件演示实验的全过程,并启发学生在小组内有条理地表述圆锥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。

(板书圆锥体体积计算公式)

教师:我们学过用字母表示数,谁来把这个公式用字母表示一下?(指名发言,板书)

(4)学生操作:出示另外一组大小不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进行体积大小的比较,通过比较你发现什么?

学生回答后,教师整理归纳:不是任何一个圆锥体的体积都是任何一个圆柱体体积的。(教师拿起一个小圆锥、一个大圆柱)如果老师在这个大圆锥体里装满了水,往这个小圆柱体里倒,需要倒三次才能倒满吗?(不需要)

为什么你们做实验的圆锥体里装满了水往圆柱体里倒,要倒三次才能倒满呢?(因为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。)

(教师给体积公式与“等底等高”四个字上连线。)

进一步完善体积计算公式:

圆锥的体积=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×1/3

=底面积×高×1/3

V=1/3Sh

教师:现在我们得到的这个结论就更完整了。(指名反复叙述公式。)

课件出示:

想一想,讨论一下:?

(1)通过刚才的实验,你发现了什么?

(2)要求圆锥的体积必须知道什么?

学生后讨论回答。

三、应用求体积、解决问题。

1、口答。

(1)有一个圆柱的体积是27立方分米,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多少?

(2)有一个圆锥的体积是9立方分米,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是多少?

2、出示例题,学生读题,理解题意,自己解决问题。

例1、一个圆锥形的零件,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,高是12厘米,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?

a、学生完成后,进行小组交流。

b、你是怎样想的和怎样解决问题的。(提问学生多人)

c、教师板书:

1/3×19×12=76(立方厘米)

答:它的体积是76立方厘米

3、练习题。

一个圆锥体,半径为6cm,高为18cm。体积是多少?(学生在黑板上只列式,反馈。)

我们已经学会了求圆锥体的体积,现在我们来解决有关圆锥体体积的问题。

4、出示例2:要求学生自己读题,理解题意。

在打谷场上,有一个近似于圆锥形的小麦堆,测得底面直径是4米,高是1.2米,每立方米小麦约重735千克,这堆小麦约有多少千克?(得数保留整千克)

(1)提问: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?

(2)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提问,并回答学生的质疑:

3.14×(4÷2)2×1.2×1/3表示什么?为什么要先求圆锥的体积?得数保留整千克数是什么意思?….

5、比较:例1和例2有什么不同的地方?

(1)例1直接告诉了我们底面积,而例2没有直接告诉,要求我们先求出底面积,再求出圆锥体积;(2)例1是直接求体积,例2是求出体积后再求重量。

六年级数学下教学设计2

教学过程

谈话导入

我们学过哪些运算?这些运算的意义是什么?相关的知识都有哪些?这节课我们就来系统地归纳、整理四则运算的知识。

回顾与整理

1、四则运算的意义。

(1)我们 ……此处隐藏4988个字……结构的关系

这一部分由以下4个环节组成。

1、提出问题。教材通过呈现学生的熟悉两种不同型号自行车的图片,直接提问“蹬一圈,能走多远”,引出学生对自行车里的数学问题的研究。

2、分析问题。教材分两步呈现。首先,呈现了学生探讨如何解决问题的场面,提出了两种方案。

一,通过直接测量来解决问题,但误差较大。

二,通过车轮的周长乘上后齿轮转的圈数来计算蹬一圈车子走的距离。接下来,呈现了学生探讨如何解决第二个方案中的关键问题“前齿轮转一圈,后齿轮转几圈”的过程。学生想到如果只凭观察是数不清的,要通过更精确的方法找出答案。学生根据“链条间的孔与前后两个齿轮的每个齿对应,前齿轮转过一个齿,后齿轮也一定转过一个齿”,判断出:前齿轮转的圈数×前齿轮的齿数=后齿轮转的圈数×后齿轮的齿数,解决了这个关键问题,从而理清了解决问题的思路。

3、建立数学模型、收集数据并求解。首先,学生根据分析问题得到解题思路,建立数学模型:蹬一圈自行车走的距离=车轮的周长×(前齿轮的齿数∶后齿轮的齿数)。接下来,学生分组收集所需要的数据,再代入数学模型,求出答案。

4、汇报交流。各小组展示并解释各自的研究过程和结果,再对各组的结果进行比较。

二、研究变速自行车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

在学生研究清楚了普通自行车行驶速度与其内部结构的关系之后,进一步让学生探讨变速自行车中的数学问题──可以组合出多少种速度。教材先介绍了一种变速自行车的主要结构:有2个前齿轮,6个后齿轮。接着提出问题“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”,再呈现学生“收集数据—建立数学模型—代入数据、求解—解决问题”的过程。最后通过一个问题“蹬同样的圈数,哪种组合使自行车走的最远”,引导学生对各种速度的产生进行深入的解释。

【学情分析】

虽然12岁以下的儿童不允许骑自行车上路,但是很多六年级的孩子已经学会了骑自行车。他们对自行车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,比如,前后齿轮大小不同,齿数也不同,用链条将前后齿轮连接起来。自行车的前后齿轮肯定存在一定的关系,因为由齿轮带动的前后车轮走的距离是一样的。学生可能对前轮齿数×前齿轮转数=后齿轮齿数×后齿轮转数有个大致的结论。通过本节课的研究,学生会将自己的理论进行定性的概括。

【教学目标】

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,经历”提出问题-分析问题-建立数学模型-求解-解释与应用”的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。

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,获得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的思考方法,并加深所学知识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。

情感、态度、价值观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。

教学重点:通过实践活动,研究普通自行车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关系,研究变速自行车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的组合数。

教学难点:研究普通自行车的前后轮齿数与它们转数的关系。

教学准备:普通、变速自行车实物、测量记录表、磁力扣,指定部分学生课前测量结果。

【教学过程】

(一)谈话导入,揭示课题。

教师出示普通自行车实物。

(二)研究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内在结构的关系。

1、以疑激趣。

大家知道这辆自行车蹬一圈能走多远吗?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?

2、分析问题,探索方法。

(1)交流讨论,提出方案。

方法一:蹬一圈,通过直接测量来解决问题。

方法二:通过车轮的周长乘后齿轮的圈数来计算蹬一圈车子走的距离。

师:请学生汇报预先测量好的数据。

学生汇报的数据各不相同。

师:学生汇报的数据各不相同,说明直接测量这种方法不太准确,误差很大。我们还可以应用多学过的数学知识,通过计算得出蹬一圈能走多远。

(2)找到关键问题,建立数学模型。

师:车轮转动的圈数,实际上是谁转动的圈数?(车轮转动的圈数实际上是后齿轮转动的圈数。

师: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呢?

前齿轮转一圈,后齿轮转几圈?

师:怎样才能知道前齿轮转一圈时后齿轮转的圈数呢?

学生合作,观察填表,同时转动自行车的踏板,探究前后轮的转动规律。

踏板转一圈,是不是自行车的车轮转一圈?

生:不是,踏板转一圈,只是前齿轮转一圈,自行车走的路程跟后齿轮转动的圈数有关。

教师慢慢转动自行车的踏板,学生观察前后轮之间的传动关系并讨论。

生:链条间的孔与前后两个齿轮的每个齿对应,前齿轮转过一个齿,后齿轮也一定转过一个齿。

师:如果前齿轮转动2个齿,后齿轮怎么动?如果前齿轮转动5个齿呢?10个齿呢?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?

生:前齿轮转动一圈的长度就是链条走过的长度,后齿轮也要转动同样长度。所以前齿轮的齿数与转数的乘积就等于后齿轮的齿数与转动的乘积。

板书:前齿轮齿数×前齿轮转数=后齿轮齿数×后齿轮转数

师:前齿轮转1圈时,后齿轮转的圈数怎样表示?

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推理说明。

教师板书:前齿轮齿数×1=后齿轮齿数×后齿轮转数

后齿轮转数=《自行车里的数学》教学设计

小结阶梯思路:自行车蹬一圈走的距离=《自行车里的数学》教学设计×车轮周长

(3)搜集整理数据,代入模型求解。

师:请大家把这辆自行车前齿轮齿数、后齿轮齿数以及车轮半径填入表格,并代入我们得出的相等关系式,求出答案。

学生分组汇报交流。

(三)研究变速自行车能变化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

1、出示变速自行车实物。

师:仔细观察,这辆自行车分别有几个前齿轮和几个后齿轮?请分别数一数,填在书上的表格里。思考:可以组合出多少种不同的速度?

教师巡视指导,帮助有困难的小组顺利活动。

学生汇报交流。

2、蹬同样的圈数,哪种组合使自行车走得最远?

师:蹬同样的圈数,自行车走的距离和哪些数据有关?请同学们把课本上的表格填写完整,一定能有所发现。

学生独立填表格,交流讨论前、后齿轮数比和自行车走得距离的关系。

学生汇报:当前齿轮齿数:后齿轮齿数的比值最大时,自行车走得最远。

(四)巩固练习,拓展思维。

1、前齿轮齿数为48,后齿轮齿数为19,车轮直径为71厘米。

(1)你能算出蹬一圈,它能走多远吗?

(2)小刚家距离学校大约1000米,他从家到学校至少要蹬多少圈?

学生自主解答,指名汇报交流。

2、自行车里蕴含着丰富的数学问题,变速自行车的发明大大解决了我们面对不同路况的需要。自行车运动员在比赛时要经过各种不同的路段,你觉得在上坡时应该怎样搭配前后齿轮才省力?下坡时应该怎样搭配更合理?请大家在课外继续探索这个问题。

(五)课堂总结。

《六年级数学下教学设计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